殡葬知识

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是怎么演变而成的?

发布时间: 2024-06-20 点击数量:0

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清明是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属性的节日。现在一提起清明节,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墓”。那么它是怎么从自然气候的节点,演变到扫墓祭祀为主的节日呢?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时间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那时扫墓只是皇家贵族的事,因为贵族有碑有墓,而老百姓的通常叫坟,就是死了埋在地里就完事了。据说,寒食墓祭活动是在寒食节(清明节前),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风俗,直至唐朝唐玄宗时期,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据说到此时,寒食墓祭已经推广到民间,就是老百姓也都扫墓祭祀了。

后来寒食与清明怎么就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据说是到了宋代,民间兴起焚烧纸钱祭奠先人的习俗,由于寒食节禁火,清明节升火,百姓烧纸就只能在清明期间举行,清明扫墓由此逐渐取代寒食扫墓的传统。

据记载古代原来的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等等习俗。在清明的节日文化中加入祭祀的内容以后,快速得到普及,甚至让许多人认为清明就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了。为何祭祀成了清明的主要文化?历来众说纷纭,一些专家认为和上巳节的祭祀传统融入清明文化有关。也有人认为清明节有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农业生产春种秋收,人们对种子和果实的关系感受深刻,这种认识自然而然进入家族伦理之中,认为上一代的人行为、观念,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对家族伦理的重视,产生对祖先的崇拜,因此,扫墓祭祀慢慢代替春游、踏青等成为清明节文化的主体。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明代清明节扫墓的情况跟我们现在扫墓情况差不多,除了祭奠去世的祖先亲人,顺便还踏青,一起扫墓,亲人还聚餐喝酒。以清明节扫墓强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亲传统。


清明节祭扫仪式各地也有不同。据说有些地方“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笔者家乡浙南地区清明祭祀民俗是:在墓地摆出煮熟的整鸡、肉、豆制品等菜肴,水果,酒。记得小编老父亲每次还去采一把新鲜茶叶也摆上。然后给墓地上的土地公烧香点蜡,给祖先烧金银纸(纸钱),然后放鞭炮、爆竹,最后给小孩分发墓饼(饼干、糖果、零钱)。扫墓结束了,同家族的人聚餐喝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