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

聚焦全国殡葬改革典型——“临沂模式 沂水经验”

发布时间: 2024-05-23 点击数量:0

聚焦全国殡葬改革典型——“临沂模式 沂水经验”①

惠民礼葬新风尚 逝有所安暖民心——我市推动殡葬改革高质量发展纪实

“沂水县启动殡葬改革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实现了让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成为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改革先行者。”11月27日至29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对沂水殡葬改革试点经验给予高度肯定,并将其纳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进行全国推广。

这一影响全国的殡葬改革“临沂模式、沂水经验”始于2017年5月。当时,临沂丧葬陋俗普遍存在。作为殡葬改革的职能部门,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外出考察、现场会推进的基础上,决定选取在沂水县开展试点。

作为试点县,沂水县明确提出“殡葬全免费”,率先将公益性公墓等6项基本殡葬费用全部免除,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用两年多的时间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三个率先、三个全覆盖”(即全国率先实现“全民惠葬”政策全覆盖、全国率先实现公益性公墓“免费安葬”全覆盖、全国率先实现“厚养礼葬”服务全覆盖)的殡葬改革有效路径。

2017年7月,在认真总结沂水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决定推广沂水经验,加快惠民殡葬步伐。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将其列为“改革推进年”的头号任务,市委书记王玉君、市长孟庆斌亲自安排、亲自调度;副市长张玉兰深入一线、现场督导;市民政局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统筹推进。一幅暖民心、顺民意的惠民殡葬改革文明新画卷在沂蒙大地徐徐展开。

画卷处,公益性公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冬日的沂水县许家湖镇长山公墓,静谧安详,绿意盎然,两年前栽种的松柏已有一人高。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对此点赞:“公墓绿化令人满意,待到这些松柏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就是生态公园了。”

公益性公墓,是我市惠民殡葬改革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这是解决群众‘逝有所安’的根本,只有把公益性公墓建好了,殡葬改革才有了抓手和保障。”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此,我市牢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惠民殡葬改革,打响了一场公益性公墓建设攻坚战。

公益性公墓如何体现为民爱民?我市完善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一处公墓就是一处公园、一片陵园就是一片园林”的原则;坚持“就近就便、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坚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的原则。

在这一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宜墓则墓、宜堂则堂,涌现出了平邑县骨灰堂模式、河东区林下公墓等建设模式,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也扎实推进、有效铺开。

目前,全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722处、墓穴65.7万个,各县区均实现全覆盖。新建成的公墓将绿色生态与节地融为一体,展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身姿。同时,全市各县区进一步强化管理,配套建设公共祭奠场所等相关设施,实行网上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不断提高公墓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殡葬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和信息化。

其实,公益性公墓建设只是全市惠民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我市在惠民殡葬改革启动以来,已逐步免除包括遗体接送、火化、公益性公墓安葬等在内的11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实现了全链条、均等化的普惠殡葬。

可以说,我市已在全国率先真正实现了殡葬服务全程全免费,千万沂蒙人民成为全市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改革无止境。2018年以来,我市又在殡葬服务全程全免费的基础上,推广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内容的“沂水追思会丧礼新模式”,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面有尊严地离世,实现惠葬与礼葬,纪念逝者与弘扬家训家风、传承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

更为关键的是,追思会是由乡镇干部主持,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这说明党的领导干部心中有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生动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殡葬改革才有生命力,才能交上一份令党委政府、令人民满意的成绩单:全市惠民殡葬改革两年多来,全市丧事简办率达到90%以上,每例丧事花销由过去的3万元左右下降到几千元,累计为群众节省费用30亿元,节约土地6000多亩,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测评由全省第15名上升至第1名;殡葬改革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临沂最具影响力事件,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30多个地市前来考察学习,被称为殡葬改革的“临沂模式”。

下一步,我市将把殡葬改革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民服务解难题”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提升,使“临沂模式”更加成熟规范,切实用生态安葬方式取代乱埋乱葬、用惠民殡葬减轻群众负担、用移风易俗转变群众殡葬理念,确保让千万老区群众尽享改革成果,使我市殡葬改革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大美新临沂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张庆华 张志强